壹、病歷回顧
李女士身患蕁麻疹已長達八年之久,曾在某省級醫(yī)院血液病科住院,期間最終的治療方案是建議她行血漿置換手術。
血漿置換示意圖
血漿置換:是一種清除體內大分子物質的血液凈化療法,通過清除血液中的致病因子如免疫復合物、自身抗體、毒素、冷球蛋白等,并調節(jié)免疫系統(tǒng)、恢復細胞免疫及網狀內皮細胞吞噬功能,達到治病的目的。
最終她拒絕了手術治療,轉而尋求其他治療手段。
經人介紹,她抱著試試的態(tài)度來就診。
自訴:起初是正值炎熱天氣之時到野外游玩,并未進食高蛋白食物,當晚即突感全身瘙癢難耐、風團、發(fā)熱、顏面部浮腫,經送至醫(yī)院就診后病情得到緩解。
蕁麻疹:風團、丘疹奇癢
苦惱
反復發(fā)作不愈
全身瘙癢難耐,
風團、發(fā)熱、顏面部浮腫
中西醫(yī)治療
效果不佳
近年來反復發(fā)作,每次發(fā)作皮疹、風團癥狀相似,病情嚴重程度相近,服用過“麻黃桂枝各半湯、玉屏風散、小柴胡湯、補中益氣湯”等中藥。先后經西醫(yī)、中藥綜合治療后效果不佳。
常無明顯誘因又突然發(fā)作,飲食不慎、天氣變化時最明顯,發(fā)作時全身風團、丘疹奇癢難耐,每日需服用西替利嗪分散片控制病情,否則必須立即至醫(yī)院使用激素治療及時控制,如此遷延不愈,很是苦惱。
平素自覺煩躁,口干欲飲冷水,夜間子時左右熱勢明顯,天亮身涼,每晚需服用西替利嗪分散片控制,否則必然發(fā)作,不敢停藥,睡眠一般,情緒波動大??滔乱姡荷嗉饧t,苔薄白少津,脈細稍數(shù)。
貳、中醫(yī)證治
診斷: 癮疹
(邪伏營陰)
治法:養(yǎng)陰清熱、透邪外出
青蒿鱉甲
三劑藥畢減西替利嗪為1/2片。
半月后二診,自訴減服西藥當晚感瘙癢、發(fā)熱,但癥狀大不如從前嚴重,可耐受,遂持續(xù)吃半顆也可控制。夜間發(fā)熱癥狀緩解,口干諸癥減輕,睡眠深度增加。效不更方,繼續(xù)原方口服6劑,同樣第三劑藥畢減西替利嗪為1/4片。
半月后三診,夜間已無發(fā)熱,自行停服西替利嗪(自訴僅吃了兩次1/4的量,第二副藥開始便自行停西藥)也未見蕁麻疹發(fā)作,十分滿意。原方去鱉甲、青蒿、蟬蛻、薄荷,再服三劑,至今未再發(fā)作。
叁、按語
①本例患者有明顯的誘因——感受溫熱邪氣(炎熱之時外出,汗孔開,溫邪從皮膚肌表入)。
②溫病學上講“斑為陽明熱毒,疹為太陰風熱”,起病之初,皮疹尚在太陰肺衛(wèi),屬風熱犯表證,前后歷經八年之久,此時溫熱邪氣已經由肌表逐漸深入潛伏,由衛(wèi)入營;
③夜間子時左右發(fā)熱,天亮身涼,中醫(yī)溫病學派稱為夜熱早涼,是邪伏陰分表現(xiàn);
④清代溫病學家葉天士說“入營猶可透熱轉氣”(皮疹、風團、煩躁,眠差、口干、舌紅脈細都是熱邪傷陰的表現(xiàn)),所以治法上,一方面需要將潛伏的邪氣引導外出,另一方面需要清營分熱;
⑤《溫病條辯》“夜熱早涼,熱退無汗,熱自陰來者,青蒿鱉甲湯主之”,
《溫熱論》云:“營分受熱則血液受劫,心神不安、夜甚無寐,或斑疹隱隱……從風熱陷入者,加犀角、竹葉之屬……”犀角難求,則用銀花、連翹、菊花、薄荷透熱轉氣,用知母、石膏清氣分熱,諸藥以清營養(yǎng)陰、透邪外出而起效。
肆、溫病學簡述
溫病是指感受溫邪所引起的一類外感急性熱病的總稱,屬廣義傷寒范疇,以發(fā)熱、熱象偏盛、易化燥傷陰為臨床主要表現(xiàn),衛(wèi)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是溫病的辨證綱領。
溫病學的理法被稱為“羽翼傷寒”,其方藥對諸如流行性乙型腦炎、流行性出血熱、鉤端螺旋體病、腸傷寒以及肺炎、麻疹等疾病的治療,取得良好效果。本例便是衛(wèi)氣營血辨證的粗淺運用。
伍、蕁麻疹
圖片可能引起不適
向左滑動查看更多
慢性蕁麻疹指的是以皮膚上突然起風團,色或紅或白,發(fā)作無定處,驟起驟消,退后如常,伴瘙癢,易復發(fā),病程≥6周。
是皮膚及黏膜中的小血管擴張或血管通透性增強所導致的皮膚疾病,風團、紅斑等是慢性蕁麻疹常見的臨床表現(xiàn)。西藥主要包括抗組胺藥、白三烯受體相關抑制劑、免疫藥物、環(huán)孢素、激素、過敏原免疫治療等。
部分中藥如牡丹皮、荊芥、蟬蛻能夠抑制組胺以及慢反應物質等過敏介質的釋放;甘草具有皮質激素樣、抗過敏及抗炎功。
而這些中藥正大量使用在治療慢性蕁麻疹過程中可以使IgE降低更多,中藥又可以調節(jié)人體全身循環(huán),改善免疫系統(tǒng)的紊亂,使免疫功能正常運作,慢性蕁麻疹的易復發(fā)特性自然會改善,解決疾病帶來的困擾。
參考文獻:
[1]趙辨.中國臨床皮膚病學[M].南京: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,2010,742-744.
[2]陳秀英.慢性蕁麻疹的西藥治療研究進展[J].按摩與康復醫(yī)學,2016,7(15):9-10.
[3]王進,陳健.中西醫(yī)結合治療慢性蕁麻疹臨床療效觀察及安全性評價[J].中華中醫(yī)藥學刊,2015,33(3):766-768.
供稿:錢昌盛
初審:周星宏
編輯:伍杰秀
終審:王亮友